|什麼作物喜歡 NH₄⁺?什麼作物更偏好 NO₃⁻?
雖然氮是所有作物都必須的元素
但它的「型態」
其實決定了吸收的效率與風險
氨態氮(NH₄⁺)
是一種能直接用來合成胺基酸的形式
轉換路徑短,能量耗損小
但也因為這樣,它對植物來說是一把雙面刃
用得好效果快,用不好可能反而造成傷害
通常以下這些作物,比較能接受或偏好氨態氮:
• 水稻、芋頭這類習慣在水中生長的作物
• 某些草類(如牧草、玉米)在幼苗期也吸收氨態氮較快
• 溫室裡用低溫種植的蔬菜,有時氨態的同化成本較低,反而較有優勢
相反的
多數果菜類、結球葉菜、香草植物、豆科作物
則明顯偏好 硝酸態氮(NO₃⁻)
這些作物根系發達、需氧高
對 NH₄⁺ 的耐受性低
吸收過多容易產生毒性或阻礙其他養分吸收
所以,選對氮型,不只是效率問題,更是安全問題
|氨態氮會造成哪些土壤變化(pH、通氣性…)
當植物吸收 NH₄⁺ 時
根部會同步釋放出 H⁺(氫離子)以維持電荷平衡
這個動作會讓根區周圍變酸
也就是根際酸化
如果氨態氮長期施用
特別是在通風不良、排水差的土壤裡
這種酸化現象會越來越嚴重。
你可能會看到:
• 根尖停止生長、根毛少、根變褐
• 土壤板結,通氣性變差,甚至有臭味產生
• 鈣、鎂、鉀等陽離子的吸收效率下降,出現次級缺素
尤其在溫室、高頻灌肥的情況下
氨態氮造成的土壤惡化特別明顯
土越種越酸、根越種越弱
這就是為什麼氨態肥雖然反應快
但不能無限制使用的原因
|硝酸態氮吸收慢,但比較安全?
硝酸態氮在土壤中溶解性高、移動速度快
很容易跟著水一起跑到根際附近
當植物啟動專屬的 NRT 蛋白時
就能把 NO₃⁻ 拉進細胞
再轉成 NH₄⁺,進一步合成養分
這中間的還原過程雖然要耗能
速度比 NH₄⁺ 慢一點
但也正因為它慢,所以更穩、更安全
NO₃⁻ 不會像 NH₄⁺ 那樣瞬間造成酸害、搶通道
也比較不容易導致鹽害或毒害
特別是對根系敏感、長期作物或高價值作物來說
穩定的氮來源比反應快更重要
但硝酸也不是沒有風險
如果轉換效率不好(光照不足、微量元素不足)
就會在葉子裡累積成高硝酸鹽
對作物品質和食安都不是好事
所以,安全不代表沒問題
還是要確保植物能「用得掉」
而不是「只吸不轉」
|農民最常忽略的混合比例管理
最常見的問題之一
是農民單一偏重某一型態的氮
卻沒有依據生長階段、作物特性
去調整 NH₄⁺:NO₃⁻ 的比例
舉例來說:
• 幼苗期、低溫環境,可以稍微提高 NH₄⁺ 比例(例如 30–40%),減輕植物代謝壓力
• 成長中期與開花期,建議轉回以 NO₃⁻ 為主(70–90%),讓養分穩定供應,避免氨害
• 在根系發展不良、pH 已偏酸的情況下,應大幅降低 NH₄⁺ 比例,甚至暫時停用
但現實中
常見的情況是整桶用同一種肥
不看環境、不看作物、不看階段
導致植物表面看起來「吃得飽」
其實體內營養是亂的
真正高階的施肥管理
不只是「有下肥」
而是懂得「何時換配方、怎麼調比例」。
|實際施肥時怎麼根據作物和天氣選擇配方?
在田間操作上,你可以從這幾個角度思考:
• 看作物:
水生/濕地作物(如水稻)可容忍高比例 NH₄⁺,但地面作物(如番茄、萵苣)則適合 NO₃⁻ 為主。
• 看天氣:
冷天代謝慢,可提高氨態比例,幫助減少能耗;熱天、日照強,植物同化力強,適合 NO₃⁻ 為主。
• 看土壤狀況:
酸性土、有積水、根系弱的時候,不宜多用 NH₄⁺,需搭配 pH 緩衝劑或改以硝酸態氮為主。
• 看栽培方式:
灌溉系統(如滴灌)可精準控制比例;如果是土壤撒肥,則要注意土壤鹽分與緩衝能力。
最理想的狀況
是依據實際測值(如 pH、EC、氮素型態分析)來決定配方
搭配循環調整
讓植物永遠保持「有得吃、吃得進、吃得剛好」
小結|肥是下進去了,植物吸收的是「適不適合」
你給植物的不是單一元素
而是一個代謝壓力、一種根系環境、一套成長節奏
了解氨態與硝酸態的差異
調整它們的比例與使用時機
就像幫植物安排一份真正吃得消、用得上的菜單。
當你願意站在植物的角度選肥、搭肥
你給的氮
才會真的走進去、留下來、發揮力量